别让你的孩子难“瘦”
目前,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糖尿病正在向儿童、青少年蔓延。近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呈现流行趋势。1980~1995年,日本高中生2型糖尿病发病率几乎翻倍增加,在儿童中,比1型糖尿病更常见;在美国某些地区,2型糖尿病患儿占新增糖尿病患儿总数的45%;据台湾地区报告,6~18岁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6.5/10万;上海部分地区学龄儿童2型糖尿病筛查结果显示: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47.9/10万。而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常发生在年轻人中的1型糖尿病和曾被认为在儿童中罕见的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都有惊人的增幅。
我国一份研究资料显示,年龄≤18岁儿童超重的发生率约17.6%,肥胖的发病率为5.6%;而在某些经济发达城市中,儿童肥胖的发病率高达20%。据美国的一份临床研究报道,1982~994年儿童肥胖患病率逐年增高,伴随而来的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增长近9倍。这说明,儿童2型糖尿病与儿童肥胖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儿童肥胖发病率的不断增长,可以预见我国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将大幅度上升。我国儿童肥胖率已达8.1%,而儿童糖尿病患者已占全部糖尿病患者人数的5%,并且以每年10%的增幅上升。过去被认为是中老年人“专利”的2型糖尿病,目前在儿童中日渐增多。
健康宝宝——不等于胖宝宝
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对儿童2型糖尿病流行现状进行过大规模调查,但普遍一致的认识是,儿童肥胖、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明显增加。有人估计儿童2型糖尿病可能已经占到糖尿病患儿总数的一半。日本有一份资料称,该国的糖尿病患儿中2型糖尿病的比例甚至高达5/6。现在来看,伴有肥胖、假性黑棘皮病,同时有高血压、血脂紊乱以及胰岛素抵抗的儿童,都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这种情况非常令人担忧。
儿童肥胖与2型糖尿病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因果关系,但它会使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增高。从医学角度来看,营养摄入过多会加重身体代谢的负担。很多肥胖儿童虽然表现为脂肪过多,但实质却是其体内可能已出现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或糖尿病先兆等内环境紊乱。儿童期单纯肥胖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因为它除了与成年期以后的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有直接联系之外,对儿童的健康、各方面能力以及内在潜能的表达都有严重的伤害。所以,看上去胖胖的、很有福相的宝宝,并不一定就是健康宝宝。
溺爱——罪魁祸首
长期的调查研究显示,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在于家长,并且与贫富差异无关。中国家长的预期值和心理需求,往往都通过喂养孩子的方式来表达,而且可能从孩子的婴儿期就已经开始过量喂养。对于儿童肥胖来说,家长是启动原因,而儿童是被动原因。
有些家长过度溺爱孩子,不舍得纠正孩子的不良生活习惯,如挑食、不吃早餐、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不爱运动等,导致孩子的体重直线上升。他们不知道的是,孩子胖了以后,其实受苦的还是孩子。因为肥胖会引起高血压、血脂紊乱、高胰岛素症等多种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并且其患心脏病、动脉硬化、肿瘤、关节炎等疾病的风险也高于正常体重的孩子。多重伤害——心理、行为、能力
肥胖引发的后果首先对儿童胜利机能的影响。机体一旦肥胖,必然需要提前动用心肺的储备,而这种超前动用会造成心脏、呼吸系统长期处于过度负荷状态。到了成人阶段,这些器官的功能都会相应地下降。这也是肥胖容易诱发各种慢性疾病的生理基础。
除此之外,肥胖对儿童的心理、行为也会造成严重的伤害。由于肥胖本身的影响或者是周围环境对肥胖人群的歧视,孩子易产生自卑心理,直接造成了这些孩子不敢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久而久之,将导致儿童行为压抑。肥胖孩子进入成人阶段后,所面临的婚嫁、就业、生活质量的压力也会很大。肥胖将影响孩子现在以至将来的正常生活,因此,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儿童肥胖问题,尤其是家长们应该提高认识,不要盲目地“喂养”出小胖子来。
可以减肥——错上加错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没有必要可以的减肥,而是应当把生长速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肥胖。不要相信什么快速减肥的“秘方”,儿童也不可能真正地减肥,因为成人阶段总的摄取能量一个定值,而孩子正是长身体
的时候,只能是控制体重,避免脂肪的过快增加。因此我们不提倡儿童期减肥,但这并不意味着进食没有节制。家长不要限制孩子吃什么,而应该告诉孩子什么东西应该吃多少,也就是注意吃的量。儿童减肥的原则归结为以下三点:
以运动处方为基础所谓运动处方就是对运动有时间、频率、强度的要求,根据这三项的不同组合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
行为矫正包括学习、运动、玩耍、饮食等行为。饮食指导不是不许孩子吃什么,而是应把量的要求告诉孩子。不要认为孩子没有自制能力,而把一些条条框框强加于他们。
总之,儿童减肥的原则是:膳食是指导、运动是处方、行为是矫正。给孩子限制饮食的前提是必须满足其基本营养及生长发育所需。家长如果急于求成,让孩子通过大幅度节食来减肥,造成孩子经常处于饥饿状态,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因为要求减重而错过了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那就得不偿失了。
积极干预——早预防
肥胖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它以过度摄取营养、体力活动减少和行为偏差这三个特点为标志。这种疾病一旦形成,治愈的难度很大。假使能做到,也需要患者付出很大的努力。与其发展为难治性疾病,不如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不但相对容易很多,效果也更好。儿童肥胖是儿童2型糖尿病的土壤,对儿童肥胖病的防治是预防儿童2型糖尿病的根本。成年人循证医学已证明,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无疑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治疗与干预措施。但应看到,改变儿童生活方式有一定的难度,他们的自制能力较差,缺乏刻苦体育锻炼的毅力,而且家庭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家庭饮食摄入热量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对营养科学知识掌握较少等。因此,以家庭为基础的强化行为治疗计划更适合于儿童肥胖的干预治疗,不仅对减轻体重有良好作用,而且当他们学会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后也将终生受益,效果也能更持久。
行为干预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基础,成人已有对糖尿病前期(IGT)的大规模干预试验成功的经验。我国大庆生活方式干预研究历时6年,分为饮食控制组、运动组、饮食加运动组及对照组,其结果显示:糖尿病年发生率分别为10.0%、8.3%、9.6%、15.7%。与对照组相比,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度降低幅度以运动组最大,为47%;饮食加运动组次之,为38%;饮食组为33%。这些糖尿病前期临床干预试验结果鼓舞人心,说明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对控制糖尿病前期向2型糖尿病的转化或预防均有明显效果,对儿童也是如此。尽早干预,将有可能延缓、减少向糖尿病的转变,使其保持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或转变为正常糖代谢状态。因此,不仅是在儿童肥胖高危人群中筛查糖尿病前期很重要,对儿童肥胖的预防和管理更是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肥胖儿童成年之后会继续肥胖,因此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少吃零食和油炸、油腻食品,不要用饮料替代饮水等。儿童因为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不能过分地限制热量,重点是要节制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同时要注意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根据各人爱好选择个体化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尽量远离电视、游戏机,避免业余时间的大量浪费。对于有学习压力的学龄儿童,提倡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避免精神长期过度紧张。此外,肥胖儿童还可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自卑、忧郁、孤立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应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疏导的方式,多与孩子交流,使他们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快乐地面对每一天。这些预防措施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健健康康,远离肥胖,远离糖尿病。
防微杜渐——早发现
儿童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与成人2型糖尿病基本相似,患儿往往的消瘦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有症状的患儿,如果在检查时发现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者,则2型糖尿病的诊断明确;若患儿无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但两次检查均出现同样结果者,2型糖尿病的诊断成立。
超重、酮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率,在1型和2型糖尿病患儿中存在重叠现象;约1/3的儿童2型糖尿病在发病时表现为酮症,近1/4的新诊断表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所以对2型糖尿病患儿应该检查其胰岛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血清胰岛素、血清C一肽水平等以排除1型糖尿病。
儿童2型糖尿病与儿童肥胖密切相关,肥胖儿童不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现象,并有部分发生糖耐量损害。专家曾对73例中、重度肥胖儿童进行研究,其中35例伴有黑棘皮病,占47.9%,发生IGT者16例。肥胖儿童发生IGT与黑棘皮病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是肥胖不伴黑棘皮病者的5.56倍,因此可认为伴有黑棘皮病是肥胖儿童发生IGT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对超重、肥胖或具有危险因素的儿童应进行定期筛查,这样可早期发现糖尿病。如果超重或肥胖儿童的l级或2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病史或存在高血压、血脂紊乱、黑棘皮病或多囊卵巢综合征者,应该对其密切随访,定期检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一般从10岁开始检查,对于在10岁之前开始青春期发育的儿童,应该从青春期发育期开始每两年筛查一次,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检查以空腹血糖为主。
对这类肥胖儿童应提高警惕,一经确诊,要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因为有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有可能护肤到正常,这可以使他们不必要受糖尿病之苦。国外专家也曾指出,儿童糖尿病的最大问题其实在于父母和医生,一些诸如过渡口渴和极度劳累的症状常常被忽视或错误诊断。早期糖尿病或者其他血糖问题的检测可能有效干预,从而延缓疾病的进程。
糖尿监测——事半功倍
血糖监测对血糖控制达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准确、及时的血糖监测对2型糖尿病患儿特别是应用胰岛素治疗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并减少了高血糖对身体组织器官毒性作用的持续时间。血糖监测的原则是:在治疗刚开始时,监测次数要多;年龄越小或病情越不稳定者,监测频率越高。控制标准为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峰值血糖≤10.0mmol/L、餐前血糖≤7.2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血糖监测频次有1天测定4次(1次空腹血糖+3次餐后2小时血糖)、7次(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甚至8次(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凌晨2:00~3:00血糖)。对病情稳定的患儿,可适当减少血糖监测频率,每2~3天测定1天4次血糖。监测血糖对判断治疗效果以及发现低血糖,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防不测——低血糖
应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儿,有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低血糖反应。患儿及家属应该学会早期识别低血糖症状。其常见症状包括饥饿感、软弱、出汗、心慌等。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儿如出现上述症状应该首先考虑低血糖反应,如果有测血糖的条件,则应立即监测血糖;如果不具备测血糖的条件,应首先按低血糖的处理方法迅速给予含有葡萄糖的食物,如5~15克糖果。可迅速纠正低血糖的常见食品有糖块、橘子汁、碳酸软饮料等。
三管齐下——营养、运动、药物
具体的防治措施,首先是由医师和患儿及其家长一起制订减轻体重和控制危险因素的目标。给予合理、健康的科学饮食,在限制热量的基础上,使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配比适宜,无机盐、维生素供给充分,以满足儿童基本营养及生长发育的需要。并注意改变儿童的生活方式,每日饮食摄入热量减少500~1000卡路里,脂肪摄入≤总热量的30%。合理选择食物,鼓励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粮,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如花生、瓜子等坚果类食物和甜点心、饮料等。注意烹调多用煮、炖、凉拌等方法,以清淡为主。
逐渐增加体力活动。开始时中等体力活动每次30~45分钟,每周3~5次;最后达到每天中等体力活动≥30分钟。定期监测体重和腰围,如果不断进步并接近目标,家长应及时鼓励;否则需评估减重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指导。(建议患儿减轻的体重为干预前体重的10%或每周体重减少0.5~1千克。
虽然儿童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与成人2型糖尿病基本一致,但是许多降血糖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尚未在儿童中做全面系统的临床研究。如果在合理、平衡的膳食基础上经过适当的运动后血糖仍较高者,需要应用降血糖药物治疗。2001年,美国报道了一组肥胖儿童(均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应用二甲双胍治疗,入选29例,其中14例接受二甲双胍治疗,另l5例给予安慰剂治疗,时间为6个月。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比较,二甲双胍治疗疗效显著。一组多中心试验报告,入选82例,年龄10~17岁,随机分为二甲双胍治疗组(42例)和安慰剂组(40例),治疗8周。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组空腹血糖下降至9.2mmol/L,HbA1c为8.3%;安慰剂组空腹血糖为11.0mmol/L,HbA1c。为9.0%,两组差别很显著。所以,目前认为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是安全有效的。
总之,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对于儿童肥胖病应给予足够重视,定期进行2型糖尿病的筛查。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伴有黑棘皮病、高血压、血脂紊乱及糖尿病前期等致糖尿病危险因素的肥胖儿童,更是防治的重点人群。总之,儿童肥胖的后果非常严重,希望能够提醒全社会的家长们,不要用爱的名义伤害了孩子。